欢迎光临~安博体育网页版app在线登录
语言选择: 中文版 line  英文版

全自动清洗微滤机

实现“蛋白质自由”就在“蛋白工厂”

时间: 2024-02-03 09:59:52 |   作者: 全自动清洗微滤机

  随着社会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慢慢的变多人开始享受大鱼大肉的生活。如今,人类每年要吃掉500亿只鸡、15亿头猪、5亿只羊以及3亿头牛。在过去的50年中,地球上的人口数量翻了一倍,消耗的肉类增加了两倍;而到2050年,人类对肉类的需求甚至有可能进一步增加至总共1000亿只。

  现代医学已经证实,传统畜牧业所生产的肉类,可能带来许多健康问题,为了人类的安全与健康,同时又为满足人类对肉类蛋白质的需求,发展新的、更加“干净”的替代蛋白产业,刻不容缓。替代蛋白,不含病原体与抗生素,低卡低脂低胆固醇,是代表着健康与未来的选择。

  替代蛋白,顾名思义,就是不直接从动物肉中摄取蛋白,转而寻求其他替代来源。根据不同来源,目前最重要的包含植物蛋白、细胞蛋白、微生物蛋白与昆虫蛋白四类,技术上则是在实验室中通过生物技术加工,以工业化的方式生产蛋白质。替代蛋白生产不需要养殖场与屠宰场,取而代之的是实验室与加工厂,是一种颠覆性的、工业化的“农业”。

  在这四类替代蛋白中,微生物与昆虫蛋白技术还不够成熟、且心理上难以为人接受,目前应用较少。细胞蛋白来源于动物细胞,生产肌肉组织并与真肉拥有相同的蛋白质特征,无疑是最接近真实动物肉、前景也最为看好的一类。

  但是,受技术水平的影响,细胞蛋白来源的人造肉成本高、难以大规模量产,尚未能真正推向市场。而植物蛋白来源于豌豆、大豆或鹰嘴豆等植物,技术相对成熟、成本较低,是目前为止最佳替代蛋白,已逐步进入市场。植物与细胞蛋白来源产品正是现下火热的“人造肉”。

  相比于传统畜牧业,替代蛋白可避开药物滥用,是安全的农业。替代蛋白在实验室与工厂中生产,由植物或动物干细胞培养转变而来,生产的全部过程相对“清洁”,无需使用农药或抗生素,其产品也不会携带病原体。

  替代蛋白还能实现定制营养,是健康的农业。对比传统肉类,替代蛋白的脂肪、卡路里以及胆固醇含量都一下子就下降;在替代蛋白生产的全部过程中,通过培养基成分调整、配料添加以及基因工程等方式,还能调整、定制营养成分,让人吃的更加健康。

  除此之外,替代蛋白还是更高效、向善的农业。替代蛋白意味着更快的生产速度、以及更少的资源消耗。比起传统畜牧业所需的1-2年的饲养时间,生产替代蛋白的周期仅需3-4周,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传统畜牧业使用了全球25%的土地,并排放了全球18%的温室气体;而生产等量替代蛋白,可少占用80%的土地、94%的水、45%的能源,并减少排放76%的温室气体。同时,生产替代蛋白不再需要大规模集中饲养、宰杀动物,能够维护动物福利,对动物的影响大幅降低。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有更多的替代蛋白产业初创公司开始崭露头角,投资密集,显示出长期资金市场的看好。根据致力于替代蛋白发展与推广的美国非盈利组织好食品研究所(Good Food Institute,GFI)的统计分析,全球替代蛋白投资总额在2020年飙升至31亿美元,是2019年的三倍,表现出投资界对于替代蛋白的强烈兴趣。

  植物肉的市场规模也在逐步扩大,2019年全球植物肉的市场规模约121亿美元,预计2025年将达到279亿美元,年化增长率达到15%;而如果植物肉能够复制植物奶的奇迹、达到植物奶与传统乳制奶的比例,那未来全球的植物肉市场规模将达到约1820亿美元。

  虽然全球的植物肉产业蓬勃发展,但当前主要市场还是在欧美,我国的植物肉产业还处于初现雏形的阶段。根据欧睿信息咨询公司(Euromonitor)的数据,2020年,我国植物肉市场规模约1.164亿美元,仅占全球的不到1%。但是,两大背景奠定了我们国家发展替代蛋白的基础:

  一方面,我国有发展“人造肉”的传统与基础。我国食用“素肉”的传统上可追溯至宋代,而如今,也有超5000家企业在所谓“植物肉”这一赛道鏖战;只不过,其中大多数企业工艺老旧、产品初级,仍然停留在豆制品基础加工阶段,无法与目前采用新技术全面模拟肉类的植物肉媲美。

  不过,新一代人造肉在我国也已有冒头之势。目前,我国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已出现周子未来、星期零等人造肉初创企业;而少部分传统豆类食品加工公司也有转型之势,如双塔食品等。

  另一方面,未来我国将可能面临肉类短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已成为肉类消耗第一大国,以全球18.3%的人口,消耗了28.4%的肉类。根据经合组织(OECD)的数据,2018年中国肉类消费量达到8829.6万吨;尽管如此,与美国肉类人均消费量100千克相比,中国人均仅为美国的一半左右。因此,未来我国的肉类消费量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预计2030年中国肉类产品的供给缺口将达到3800万吨以上。

  因此,在吃肉问题方面,我国面临巨大的隐形危机,同时也蕴含着巨大的蓝海——发展替代蛋白,既是未来的挑战,也是巨大的机遇。如果说替代蛋白在我国巨大的食品供应中,现在还只是锦上添花,那么未来则必将举足轻重!

  巨大的红利已经浮现在地平线上,那么,究竟谁能抢到这个红利?怎么样才可以快速抢到这个红利?哪里的城市又能借此找到新的增长点?我们就必须从成功的先行者那里,寻找其真正有效的突围之道。

  在传统畜牧业尚未走到“危急存亡之秋”、而替代蛋白仍不成熟的当下,传统肉企仍然稳坐高台,尚未大举进入替代蛋白产业、尝试开辟新方向。目前,替代蛋白的入局者大多是规模小、资源少的初创型企业。对这些稚嫩的企业,怎么样才可以与家大业大的传统肉企竞争,在市场中分一杯羹?

  替代蛋白作为颠覆性产业,需要颠覆性创新。颠覆性创新理论由哈佛大学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提出,是指传统在位企业出于经营成本与风险等方面的考虑,往往聚焦于已经成型的最有利可图的市场,而会忽略部分需要投入、需要颠覆性技术的细分市场,而这正是颠覆性创新企业的可乘之机——聚焦被忽略的细分需求,提供更合适、更实惠、更廉价的服务,逐步打开市场,最终赢得主流客户。

  因此,颠覆性创新,并非是要正面争夺现有主流市场,而是利用颠覆性技术,放大或创造一类新的细分市场并逐步做大,最终实现市场颠覆!

  可以说,颠覆性技术、低价格、细分市场,正是实现颠覆性创新的三大关键词。对于替代蛋白企业,只有紧紧抓住这三个关键词,发展颠覆性技术、努力降低价格、敲开细分市场的大门,才有机会发挥自身优势,谋得一席容身之地。

  纵观全球的替代蛋白产业,以色列作为一个弹丸小国,却发展得颇有声色,它的经验能够给我们些许启示。

  以色列一直以创新技术与创业闻名于世;在替代蛋白这一新兴领域,以色列同样崭露头角。2018年到2020年,以色列对替代蛋白企业的投资提高了8倍,从2018年的1400万美元增长到2020年的1.14亿美元,并有四家企业成功上市,这种增长接近全球平均增速的2倍;细分至植物蛋白市场规模的增速,以色列更是领跑2020全球,各种类型的产品市场均达到两位数,植物肉市场规模增速更是高达58%,远超世界15%的复合增长率。

  颠覆性创新的前提是颠覆性技术。替代蛋白生产所用技术是否成熟、足够支撑规模化生产,以及未来能否实现快速迭代、持续改良优化产品,仍然是影响颠覆性创新能否成功的关键(如下图所示)。

  根据法国食品科技咨询企业数字食物实验室(Digital Food Lab)的分析,目前植物蛋白生产技术在技术成熟度曲线上已迈过谷底,开始由复苏期向成熟期发展,但是企业仍然需要通过更加高频的技术迭代,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而细胞蛋白技术则仍然处于技术萌芽期向期望膨胀期发展的阶段,尚且还属于实验室技术,未能走向大规模生产。

  目前,已能够大规模生产的植物蛋白来源肉类售价仍略高于传统动物肉,而细胞蛋白来源肉类价格则远高于动物肉;同时,这两者在风味上与传统动物肉都仍有一定差距。

  因此,替代蛋白产业想要实现颠覆性创新,仍然需要不断的技术创新与突破,以降低成本、持续优化产品,这是让替代蛋白产品彻底走出实验室、走向市场,最终走向千家万户的餐桌的前提条件。为保障颠覆性技术,以色列主要抓住了以下两点:

  雷霍沃特,是一座位于以色列中央区、仅有十余万人口的城市。它交通便利,距离特拉维夫仅有20公里;而它的另一身份正是以色列替代蛋白产业的高地,拥有多家以色列替代蛋白企业的总部或研发部门,包括Supermeat、CHiCK.P、Future Meat Technology、redefine meat等企业,以及以色列总理曾参观并品尝过的Aleph Farms公司等。究其原因,核心就是强劲的科研实力。

  替代蛋白的生产不再是传统的牧场养殖场生产模式,对技术的强烈需求使得其研发端需要围绕科研布局,而雷霍沃特恰好能够满足这些需求。雷霍沃特虽小,却拥有两所以色列顶级的研究院校——希伯来大学农学部以及魏茨曼科学研究所。

  其中希伯来大学是以色列第一所公立大学,而它的农学部则是以色列唯一一家农业科学方面的高等学府;而魏茨曼科学研究院专注于理科科学研究,拥有生命科学院(包括生物学院与生物化学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等多个院系,曾被《科学家》杂志评为非美国院校中学术界最佳工作地。而除了教授、科研团队的项目攻关,高校还通过举办网络研讨会与讲座、开设本科与研究生阶段替代蛋白课程等方式,为替代蛋白行业培养人才。

  来自于两所院校的人才与技术孵化出了大量替代蛋白企业,如Future Meat Technology公司,其创始人正是希伯来大学的雅科夫·纳米亚斯(Yaakov Nahmias)教授,同时他也是公司核心技术的提供者;还有Biomilk、ChiCK.P等企业,其核心技术均来源于希伯来大学的研究成果。

  可以说,这些企业的出现与发展,离不开人才与技术上与科研院所的紧密绑定。而在地理选择上,自然也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人才充足、交通便利、地价低廉的雷霍沃特,成为了以色列替代蛋白产业的孵化温床。

  在我国,生物学与农学科研强劲的高校(“清北复交”、中国农大、南京农大、浙江大学等)基本都在北京和长三角地区。而这些地区,已经孕育出数家相关企业,展显出爆发的苗头:如国内第一家细胞培养肉公司周子未来,坐落于南京农高区,孵化自南京农业大学周光宏教授团队,并由其担任首席科学家;与浙江大学有合作关系的细胞培养肉企业CellX,坐落于上海张江科学城;而北京同样诞生了珍肉、Vesta未食达等多家企业。

  ▼ 张江科学城。国内的生物学与农学科研强劲的高校也基本都在长三角与京津冀地区

  发展替代蛋白产业,突破创新技术,必须紧紧绑定科技研发,知识外溢的本地化规律,让地理上的靠近成为技术与人才上紧密对接的重要条件。随着2021年6月,科技部发布“绿色生物制造”重点专项2021年度拟立项支持的项目中,华东理工大学将开展生物反应器与智能生物制造、江南大学将开展人造肉高效生物制造技术等相关专项研究,相关科研水平仍将进一步增强的长三角地区,无疑在未来的替代蛋白发展中更值得期待。

  实现颠覆性创新,一开头需要用颠覆性技术撞开市场大门,而后续更需要技术不断的升级迭代来实现产品的不断更新,以满足更多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逐步“扩张地盘”。

  拿以色列植物肉企业ChiCK.P的扩张历程为例,其通过鹰嘴豆蛋白分离专利技术进入市场,紧接着便是“与Socius(ChiCK.P的美国战略合作伙伴,一家蛋白质食品配料公司)制定战略,探索生产基于鹰嘴豆蛋白质的原型的许多创造性可能性。”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的转化,以及技术在不断更新迭代中的保护,在替代蛋白发展中同样十分重要。

  以色列通过专门针对食品技术的孵化器与加速器,推动尖端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初创企业,扶持企业成长。以色列拥有的10家食品方向的孵化器与加速器,其中一些与大型食品公司合作,而新生的替代蛋白企业正是这些公司投资的热门选择。

  如食品孵化器The Kitchen,一直与以色列大型食品公司施特劳斯集团合作,而在该孵化器投资扶持的所有企业里,替代蛋白企业就占了1/3。显然,市场会通过这些行为,来牵引这些替代蛋白企业的技术创新和迭代。技术为王的颠覆性行业,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无需多言。

  作为创新强国的以色列,非常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只要是新的、有用的、能够在工业上进行实施,并且具有创造性,就可以获得发明专利”,这在替代蛋白产业成为关键要素。在替代蛋白行业内,以色列企业大多各有所长,借助各自拥有的专利技术,如细胞支架构建技术、生物3D打印技术、纳米生物技术等,在各自领域内深耕,从而呈现百花齐放之势。核心专利技术,正在构成各替代蛋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以色列代表性企业Future Meat曾表示,面对细胞培养肉干细胞培养方向的竞争,公司的优势正在于手握广泛的专利组合,可以保护其干细胞培养生长方式、以及引导其分化成为纤维细胞的方式方面的核心技术。

  虽然我国替代蛋白产业才刚起步,但各家企业大多也已展现出各自的技术研究偏好,如CellX侧重于组织工程技术与生物3D打印技术,星期零则以分子感官学技术为看家本领等。地方上,如果能以专业的科学服务业,引导其获得相应专利与专利组合的保护,就能更好维持企业间的良性竞争、促进企业不断进行技术与产品迭代,高质量的快速扩张版图。

  替代蛋白想要通过颠覆性创新顺利打开市场,从极少数有钱人求新奇的玩物转变为有规模、有前景的品类,从而掘到第一桶金,除了新鲜的技术以外,还需要以更加低廉的价格来进一步提升自身的优势,吸引广大的中低端消费者群体。分布式制造与丰富的“产品”输出正是以色列所尝试的两大途径。

  以色列企业Future Meat的CEO曾这样描述替代蛋白生产:“比起谷仓和五万只鸡,我们为何不直接给予农民小型工厂和一万台机器呢?”得益于生物3D打印技术与发酵技术,替代蛋白生产规模可大可小,在生物反应器或小型工厂中同样可以完成生产。

  如此一来,模块化、方便复制的“工厂”模式便成了主流,Future Meat就提供小型的技术设备,推行分布式制造,既可在城市中设立领头的中央工厂,也可建设小型生产基地,散布在诸如餐厅或农民家中。这样,既能保障供应,又能快速生产、保证产品新鲜。

  而且,这种颠覆性的技术模式,也为替代蛋白的应用场景提供了更多的可能——Aleph Farms公司就成功的将自己的技术与设备送入太空,实现了在空间站中生产人造肉,未来或许就能实现改善宇航员生活质量、甚至直接将美味提供给太空酒店!

  可以说,上可上天,下可入海,不需要多大的空间,也不用多么严苛的条件,只要有需求,替代蛋白的工厂就能够落地建设、投入生产。如果再与我们之前提到过的植物工厂相结合,人类的食物供给,将有着难以想象的未来!

  中国的企业在生产加工部门布局的过程中,技术达标前提下,同样应把握好替代蛋白产业的这一特点,根据市场预测,以散布全城的小工厂取代集中园区的大工厂,这既有利于接近消费者、逐步推行市场教育,同时产品供应链也被大大缩短,随吃随产,能够极大节省运输与仓储成本、降低风险,同时保持新鲜,还能针对具体市场及时调整优化产品,一举多得。这就是替代蛋白产业颠覆性的地理经济学!

  受制于以色列尚未出台明确的监管条例,许多替代蛋白企业还无法在国内实现大规模生产;但是,替代蛋白高技术壁垒的特性,为企业提供了新的商机。以色列多家替代蛋白企业果断瞄准有机会、有市场的海外市场,输出技术、设备、原料等“副产品”。如Aleph Farms公司与日本三菱集团、巴西BRF公司合作,将其制造设备与技术输入日本与巴西、扩大生产与销售规模;ChiCK.P公司也已将商业生产拓展至美国,与伊利诺伊州的食品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

  由于这些“副产品”本身不需要太多额外成本,企业增加了盈利渠道,总体的联合成本相对降低,在替代蛋白产品方面也有了更大压价空间。而向海外输出,又以较低的风险,拓展了新的领地,于企业而言,有百利而无一害。

  对于国内的企业,在替代蛋白市场尚未完全打开的当下,搞搞“副业”,同样是维持生计的一大良计。如国内涉足植物肉的企业双塔食品,除生产植物肉产品之外,它还是植物肉原料——豌豆蛋白的全球第一大供货商,全球市场占有率达40%;其中一半均提供给了美国植物肉巨头Beyond Meat公司。

  通过原料售卖,双塔食品同样赚得盆满钵满,股价一路飙升。多面开花给了企业在替代蛋白产品方面更多底气与更大的灵活度,也提供了进一步降低销售价格的空间、增加了赢得消费者青睐的可能性。

  前有消费者对于新技术的质疑,后有传统肉企的层层打压,替代蛋白想要实现一场颠覆性创新、成功“虎口夺食”,最后一步就是找准自己的市场,避免正面竞争。

  肉类是一个相当大的市场,全球肉类消费约9.5万亿美元,如果人造肉的渗透率达到1%,其市场规模就将达到950亿美元。没有市场认知、没有资源也没有规模,新生的“三无”替代蛋白企业,倘若鲁莽进入市场、以卵击石将毫无胜算,只有先想办法点燃星星之火,培养属于自己的细分市场,未来才可能逐步扩大、发展成为燎原之势,完成市场层面的颠覆。

  那么替代蛋白企业又应当优先瞄准哪些潜在细分市场、率先突破?在美国,替代蛋白主要消费者就是健身减肥人群,正是看中了植物肉低脂肪、更加“健康”的特点。而在国内,目前植物肉消费的主力群体,是80-95后的“新中产”“新白领”的年轻女性,同样最为看重其健康、低脂、低卡的特性。

  此外,当前的替代蛋白产品大多直接以成品(三明治、汉堡)或半成品(水饺、预制菜)等形式呈现,一来不必生产整块肉,工艺更加简便;二来可以通过调味料,回避口味的缺陷;三来也充分迎合目标群体大多不愿花费大量时间下厨、求方便、求简洁的用餐特点。

  美国知名植物肉企业别样肉客(Beyond Meat)在进军中国市场时,便是选择该类群体相对庞大的上海,与上海几家知名餐厅合作推出成品菜品、并将工厂设立在紧邻上海的嘉兴。因此,国内相关企业,可优先选择此类人群占比较高、同时外国人(通常对素食主义与植物肉更为接受)占比也相对较高的一线或新一线城市进行突破,布局工厂,主打健康、营养的成品或半成品菜式,针对需求定向生产或实现合作,实现市场突破。

  但是,选好了细分市场,当前替代蛋白仍然需要解决消费者不断的质疑。心理学家罗伯特·斯腾伯格在1982年就曾指出,“自然的事物天然就被认为是正面的;非自然的却不是。而任何涉及人为操控的东西都被认为是高度非自然的。”出身实验室的替代蛋白显然属于“非自然”、负面属性强烈的事物,从面世就遭受着对其安全性、营养性的质疑,每一次宣传与推广更是充满了阴谋论的论调。

  倘若不能扭转这一局面,今日转基因食品的窘迫局面正是鲜活的前车之鉴。替代蛋白产品要如何获取消费者的信任,已成为其产业发展道路上十分严峻的问题。设法将本身就对替代蛋白有兴趣、有需求的群体,转化为实际消费者,正是替代蛋白行业目前急需解决的。

  推向市场的人造肉究竟应该起什么名字?围绕这一问题,国外市场曾展开过激烈的争论。科学家所使用的“组织工程肉(Tissue-engineered meat)”或“试管肉(in-vitro meat)”?

  这种出自科学步骤、过于直白的名字不易于理解,并不便于产品推广。媒体们报道所用的“实验室培养(lab-grown)”或者“合成的(synthetic)”一类形容词?媒体大多是出于流量与热度的考虑,这些名字使得人造肉产品听起来更加脱离自然、博人眼球但容易引起消费者反感。

  最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GFI确定了“清洁肉(clean meat)”一词,用以强调人造肉的植物性,或相对动物肉类远离抗生素滥用与动物源疾病的清洁性,希望能够引起消费者的积极反应。目前,这一称呼已被人造肉市场大多数企业家所认可。

  “形以定名,名以定事,事以验名”,好的名字与口号能掩盖产品缺陷、宣扬产品优点,此前国内品牌元气森林的“零蔗糖”宣传就是很好的例子。而在国内,现状是,植物蛋白来源的称为“植物肉”,细胞蛋白来源的叫法则五花八门,“细胞肉”“培养肉”等都有所出现,而两者则统称为“人造肉”。

  显然,这些人工操作色彩强烈的名字,并不利于本就“背景不正”的产品在中国进一步博取消费者的信任。仿照海外的经验,取一个类似“清洁肉”的回避人工色彩、强调人造肉优势的、积极向上的名字,或许是打开市场的第一步。

  2020年12月,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以色列替代蛋白企业Aleph Farms考察期间,品尝了一块由细胞培养的牛排,成为了全球第一位试吃人造肉的国家元首。内塔尼亚胡此行还参观了公司的设施、听取了生产过程和公司发展愿景的概述。

  内塔尼亚胡的这一举动,正是以色列政府为将替代蛋白上升为国家战略,所作所为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笔。2020年,以色列政府还做了许多,来推动替代蛋白产业发展:

  以色列创新局与GFI合作,建立替代蛋白工业学院联盟,吸引了500多名注册者;以色列农业部部长出席替代蛋白在线研讨会,并在致辞中表示“我们承认以色列对于领导替代蛋白产业的责任……这就是为什么农业部在这里。我预测你的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可持续农业的生产和以色列的总体经济。”以色列外交部也制作宣传录像,通过驻各国大使馆分享以色列在替代蛋白领域的创新成果。

  以色列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抛头露脸”,亲自宣传、推介替代蛋白产业,无疑是替代蛋白产业最强有力的背书。而在我国,要取得公众的信任,同样可以尝试由行业协会等出面,以研讨会、推介会,或产品认证等形式,为相关企业背书。如美国植物肉品牌“别样肉客(Beyond Meat)”,在进入中国市场之初就加入了中国植物性食品产业联盟(CPBFA),以寻求更多的拓展机遇。

  为了与目标用户群体Z世代“互相了解”,以色列企业Aleph Farms发起了“Z-Board:Z世代全球顾问委员会”计划,通过这样一个线上对话平台,收集来自全球各地的Z世代青年对于他们如何看待未来的意见,并让青年领袖参与公司未来愿景的发展,“以合作和信任的方式与我们一起构建可持续未来的愿景”。

  通过这一对话平台,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青年代表,实现在青年群体中更好的品牌传播;另一方面,企业也能够及时洞悉这一批潜在消费者需求,并对产品及时进行改善迭代。而在中国,则可以瞄准新白领、运动人士或健身达人,对话群体代表,通过KOL(关键意见领袖,Key Opinion Leader)扩大产品在对应目标群体中的接受度,从而实现扩大市场。

  为获取消费者信任、让消费者对生产过程放心,企业对于透明工厂一类的做法大多早已轻车熟路;而在替代蛋白领域,得益于替代蛋白生产装置规模可大可小、生产加工一体化的特性,以色列企业SuperMeat更进一步,通过“透明餐厅”的方式,让顾客能够完整见证人造肉从生产、加工到乘上餐桌,并最终亲口品尝。

  与替代蛋白企业大多选址雷霍沃特不同,这家透明餐厅位于以色列首都、第二大城市特拉维夫,餐厅的用餐区紧邻实验室与生产车间,两者之间以透明玻璃分隔,顾客在用餐的同时可以直观看到食物诞生的全过程。目前,这家餐厅不收取任何用餐费用,取而代之的是要求用餐者对食物进行全面的反馈。

  当前以色列的替代蛋白企业,虽然也有少数自建餐厅、面向消费者开展to C业务,但大多还是以面向企业的to B业务为主:与成熟的餐饮品牌联合销售,或者直接作为技术、设备与生产方案提供商,帮助下游企业建立替代蛋白生产线。

  究其原因,替代蛋白产品作为技术新、公众大多不甚了解的新品类,没有背景、横空出世的初创企业与新品牌很难博取消费者信任,打造出让消费者放心掏腰包的产品。因此,依附成熟、知名的大品牌,推出联名产品,无疑是推广自身产品与品牌的一大道路。

  所谓“背靠大树好乘凉”,在国内市场下,更是如此。别样肉客与星巴克、肯德基合作,推出意面、千层面、汉堡等产品;星期零更是曾联名合作过德克士、奈雪、盒马、喜茶等多家知名企业,做好toB生意的同时也逐渐积累起品牌认知。

  单单一家初创企业能力有限,通过联名的方式,背靠大品牌方能更快的打开市场。此外,也有国企如京粮控股,早已手握人造肉相关专利。国企倘若入局,相对而言资金雄厚、能联合更多科研力量,且以国资背书,在消费者心中形象更加正面,对于开拓整个的替代蛋白产业更具有天然优势。

  总而言之,对于替代蛋白产业,想要从流传千百年的传统肉食中抢夺地盘,小打小闹已经无用,需要一场颠覆性创新,方能引领这一颠覆性产业的崛起。国外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经验,而未来的实操路径,还需要中国自行开创探索。

  五年、十年、二十年后,等到替代蛋白完成了对肉类的颠覆性革命,拥有了大规模、稳定的市场,我们的生活又将发生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

  畜牧业走进城市,人造肉生产工厂遍布餐厅、市集,甚至走入千家万户,变为网络式的都市农业;或许更进一步,未来的人造肉“生产工厂”,就会像今日的电饭煲、微波炉一样,成为厨房电器,让消费者随时生产、随时消费、想吃就吃。而差异化、定制化生产将更为方便,人人都能各取所需,定制自己的营养。城市内部也能实现自我供应,成为更具韧性的未来之城。

  而在当下,随着全球人口增长、自然资源逐步衰竭,传统肉类的短缺正在悄悄到来。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奇所说,“这不是你说我可以做可以不做,你没有选择,因为全球可持续发展下你走不下去了。”我们曾经错过芯片研发,错过种猪培育,这都让我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而为了在并不遥远的将来,我们能不被“肉芯片”卡脖子,仍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吃肉自由,发展替代蛋白,刻不容缓!返回搜狐,查看更多